零缺陷管理有四项基本原则, 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 质量管理的实施, 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是控制系统, 第二是保证体系, 第三运营管理。 如果把管理比喻成开车, 那么开车要靠技术、 靠规则、 靠思想。 管理亦是如此。思想是基本的原则, 它指示、 指导人们的行动。 四项基本原则是组织零缺陷管理的芯片, 如果没有这个芯片, 这个管理体系就是僵死的体系和文件。 零缺陷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如下:
1.原则一:什么是质量
质量不是好, 而是符合要求, 这是首要原则。 对于德国日耳曼民族来说, 他们在骨子里就自觉追求质量, 使产品符合客户的要求。 有人开玩笑说, 如果没有要求与规则, 德国人就不会生活。
2.原则二: 质量是怎么产生的
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预防产生质量。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挑选出来, 而不是促进改进。 检验是告知已发生的事情, 此时缺陷已经产生, 不能产生符合项。 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 包括沟通、 计划、 验证, 能够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项的可能性。 通过预防产生质量, 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
3.原则三:什么是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 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差不多就好” 只是在某些时候满足要求, 或者是每次只符合大部分要求而已。 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则意味着我们每一次和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 它是一种认真符合要求的个人承诺。如果要使工作具有质量, 那么绝不能向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妥协。 这是零缺陷工作标准的重要意义。 零缺陷管理要具备这样一种心态: 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避免双重标准; 绝不允许有错误; 非常重视预防; 必须符合全部要求。
4.原则四:怎样衡量质量
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金钱) 来衡量的, 而不是用指数。指数只是把不符合项用相关数据来进行软处理的方法。 如果用某些方法处理数据, 那么管理者将永远不会采取行动。 而通过展示不符合项的货币价值, 就能够加深管理者对问题的认识。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 生产者、 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 业务没有缺点, 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目标而奋斗。 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 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 成本与消耗、
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来合理安排, 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零缺陷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符合顾客的要求。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 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来自网络《克劳士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