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Logo
客观、公正、独立、权威
顶部日期 
 
中心介绍
首页 > 新闻动态>>管理天地

中国企业500强十五年成长之规模命题
分享到:
更多
发布时间:2021-10-08 02-17

从2002~2016年,在过去15年中登上中国500强榜单的1579家企业,为什么有的持续成功,有的却失败了?这些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

中国企业500强评选自2002年开始,今年进入了第16个年度,这是一个标识新世纪中国经济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大企业融入全球竞争的时期,更是中国增长模式转型换挡的时期。

在这个风云变幻、前赴后继的历史大潮中,先后共有1579家中国企业曾经在中国500强榜上有名,但其中已有2/3以上的企业没能持续出现在这个标志大企业地位的阵营中。曾经为人熟知的某些企业,有的淡出了视野,有的彻底结束了生命。

中国500强企业15年来的成长历史,会带给一直追求做强、做大、做快、做久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何种启示?当我们站在15年历史的潮头,回望这些曾经辉煌,如今兴衰各异的中国大企业,是否能够为它们未来的持续增长总结出某些基本规律?

知本咨询对于世界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的研究已经同步进行了15年。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500强企业2002~2016年的观察,为大家揭示和分析中国大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三个基本命题:规模命题、速度命题和兴衰命题。

1

一、美国公司的成长天花板和历史拐点

20世纪后半叶,是美国跨国公司模式引领世界的时代。反映在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上,是美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02年。当年世界企业500强榜单中,美国公司到达顶点时有198家,占据500家世界最大公司近40%。

2002年是美国大企业成长曲线的历史拐点。美国世界500强公司从这一年的198家开始逐年减少,到2015年降低到128家,2016年略有回升,至134家,2017年为132家。从2002~2017年,近70家美国企业被挤出榜单。

如果我们追寻这种趋势的背景原因,能够发现2001年发生了美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9·11”事件。而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又是美国大企业在2008年、2009年世界500强榜单中数量快速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日本公司的成长天花板和历史拐点

日本公司伴随着二战后的经济复苏,逐渐在世界企业500强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到1995年,日本公司在世界企业500强中达到了创纪录的149家,从经济总量上讲1995年也是日本经济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如果用世界500强中的日本公司数量比例来计算,大致有1/3的世界最大公司来自于日本,这也是目前日本企业达到的最高值。

1995年是日本大企业成长曲线的历史拐点。之后,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数量逐年下降,2008年减少到第一个谷底64家,之后虽有回升,但总体下降趋势未变,到2017年,只有51家日本公司仍然保持在世界500强企业队伍中。这一历史趋势说明,过去20年已经有2/3的日本公司从世界最大公司中退出。

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一趋势?我们认为,1995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可能是在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和企业遭受的又一个沉重打击。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及海啸和核污染对日本企业的巨大影响也在这几年逐步显现——日本家电业大企业陷入集体巨额亏损和衰退,目前只剩下以丰田汽车为首的汽车业在苦撑局面。

三、中国公司的高速增长和未来趋势

20年前,中国大陆连一家能走向世界的大公司都没有,从1994年开始有3家(中国银行、中化集团、中粮集团)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到2002年有11家,然后逐年增加,到2017年已达110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大公司取得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是在先有金融危机、再有欧债危机的外部环境下,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完成的,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企业面对风险和挑战的总体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出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历史留给中国的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中国企业未来还有多少继续成长的空间?中国大企业的成长天花板和成长拐点可能在哪里出现呢?

简单地从世界500强公司数量上看,如果能够达到日、美两国历史最高水平(日149家,美198家)的话,中国企业尚有40~100家的成长空间。也就是说,世界经济留给中国企业的位置仍有40%~100%的空间,虽然前进越发困难,但中国企业仍然大有可为。

从行业结构来看,2002年美国世界500强企业达到顶峰时,公司比例最高的几个行业是保险银行等金融行业、电力能源行业、零售行业、健康行业,反映了美国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消费国的特点。经过15年经济环境变迁,这些行业的很多企业已经退出了世界最大公司的行列,比如电力能源公司从14家降至0家,零售公司从29家降至8家。同时,在包括金融、健康、IT与互联网、娱乐等服务行业,美国依然占据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份额,在全世界42个可比产业中,美国公司占据了接近40个行业,中国公司只出现在不到25个行业中。

展望未来,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能够赶上或者超过美国,将会在这些美国公司占据的行业中找到更多的机会。

1995年最强盛时期的日本大企业,集中出现在贸易、汽车、电子、电器、金融、建筑施工等行业,充分显现出当时日本经济的外向型、制造型的优势特征。20年过去了,日本公司大量让出了原本优势的建筑施工、贸易、电器等行业的席位,但仍在传统优势领域如汽车、电子等行业保持全球竞争力。在全世界42个可比产业中,日本公司出现在26个行业中,虽然不如美国公司多,但充分体现了日本经济的特色优势。

如果从这个角度比较,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方面传统优势如交通、建筑施工、能源等行业的公司将能够伴随城镇化进程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带动的新兴产业机会,也能带动在制造、零售、金融、健康等产业的大公司迅速成长,因为这些是中国经济特色优势带来的机会。

所以,无论从总量规模或者行业结构特点来看,中国大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对于这一历史趋势保持充分的信心。

 

文 / 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斌


底部媒体支持

友情链接: 国家认可认证机构查询 国家认可证书查询  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

© 2022 标普认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