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品牌建设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与合作伙伴也有关系吗?诚然,品牌建设是企业自身的努力,却也牵连着方方面面,特别是企业的合作伙伴的努力。每个企业都不免要与别人合作,小企业有小合作,大企业有大合作。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成百上千的零件组合而成,这些零件不可能只由自己一家企业来完成,那种单打独斗或包打天下的企业是不存在的。试想,一家机电产品的企业,它不可能从炼钢开始做起。所用的材料、零件、标准件、电子元器件、纸箱泡沫等,都是外购的。根据产品的不同,外购成本一般占60%~70%左右。因此,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企业会跟各种各样的配套企业打交道,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有长期的,有短期的,有一次性的,也有多次或固定的。
产品销售也是如此,不可能由企业自己一台一台地将产品卖给消费者,而必须经过一级、二级甚至三级的众多经销商,组成一个庞大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它们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是企业销售的主力军。
而所有这些合作,都是围绕着主机厂进行的,主机厂的合作态度、合作理念和思想,决定了合作的成败,也必将对产品和品牌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正确的合作态度、理念,我认为应该是四个字:诚信、共赢。小合作要放下态度,彼此尊重;大合作要放下利益,彼此共赢;一辈子合作要放下性格,彼此成就。
先谈与供应商的合作,外国有不少的供应商,一个小零件就能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能把这个小零件做到极致,主机厂用上了这些小零件,产品也会锦上添花。但在国内这样的厂几乎难以找到,因为他们觉得做配件低人一等,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压价是常态,用不完随便找个理由退货,货款更是一拖再拖,没有诚信,也没有共赢。有的只是主机厂一家说了算,主机厂一家独赢。如此一来供应商怎能有长远的打算,又怎能把零件做到极致?试想一下,占主机厂大部分的外购件都没有做好,主机的质量又怎能得到保证呢?诚然,的确有一些供应商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只顾一味降低成本,不顾质量的好坏,这种做法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主机厂逼出来的。我很少发现有长期做配角打算的老板,一旦挖了第一桶金,就千方百计向整机方向发展或干脆改行做别的生意了。
我就不明白,主机厂为什么一定要以大欺小,用高压手段来迫使协作方就范呢?当然,降成本是每个企业都要做的事情,但降成本的方法很多很多,用这种超乎实际的方法,只能使双方利益受到损害。
相反,有时以妥协、谅解的方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妥协是以一种肯定对方,尊重对方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比强制性手段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胸襟,它代表的是一种坦诚,一种包容。
我跟很多外国企业交流过,我很羡慕外国的供应厂,主机厂把它们看得很重要,是自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轻易更换供应厂家,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承担因更换供应商而带来的风险,并支持和鼓励供应商把企业做好,以工匠精神做好产品,有困难,有问题,大家坐下来讨论协商。很多还组成了产供联盟或产供俱乐部,定期开会交流研究。难怪外国的很多产品做得这样好,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一帮为主机厂服务的优秀配套厂。
再拿经销商来说,他们是企业销售的主力军,商家的积极性对于品牌的推广尤为重要。商家的积极性来源于:其一,产品适销对路,消费者信该品牌 ,愿意购买该产品 ;其 二 ,商家有钱赚 ,也就是说厂家与商家必须共赢;其三,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这三点中,商家是否有钱赚是最重要的一条,没钱赚,再好的产品他们也不会经营。有钱赚,他们会千方百计说服顾客购买你的产品,并为你当义务宣传员,无形中对你的品牌也起着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企业必须要保护商家的利益,倘若只顾自己,置商家的利益于不顾,动不动就强迫商家降价,所造成的损失企业又不追补,必会使市场价格混乱,商家和消费者无所适从。有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强迫经销商多提货,造成商家库存高企,货满为患。这样的企业很难打造出一个令经销商喜爱的品牌,就算是原来已经有点名气的企业,长此以往,也会逐渐失去品牌的光辉。
来自《企业管理》作者:朱江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