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Logo
客观、公正、独立、权威
顶部日期 
 
中心介绍
首页 > 新闻动态>>管理天地

产品转型的前提是专于优势
分享到:
更多
发布时间:2021-10-08 02-17

所谓产品转型,就是对所生产的产品在科技、工艺、制造、质量、花式品种等“五官”进行“整形”,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有些人一提到产品转型,首先考虑的是放弃原有的产品,把筷子伸到别人的碗里,进入一个新的、更赚钱的行业。格力做大了的时候,公司很多人都提议是否向多产品方向发展,而我却认为空调做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真正把它做到最好,难道改做其他产品就能做到最好?

 

我认为,轻率地抛弃原有产品或把人力、物力、财力转移到一个全新的,对自己来说是陌生的行业,并不一定能使企业走出困境,相反风险更大,你的技术在哪里?市场网络在哪里?你的制造经验又在哪里?这就意味着你原有的技术、工艺、经验积累、市场网络、人脉关系、供应渠道等等都要重新建立。

 

孰得孰失,企业必须慎重而为。江浙一大批企业,为了转型升级,急不可待地进入了太阳能光伏行业,这些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更没有核心技术,市场要重新开发,关键元件——多晶硅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且占了成本的大头,利润都被别人吃掉了,只能靠国家补贴过日子。最终就连号称全球老大的无锡尚德也不得不宣告破产。

 

我想大家也曾记得,过去的空调老大是江苏春兰,它本该顺势继续在制冷行业里保持“不可一世”的地位,但却急功近利,不合时宜进军了汽车、摩托车、电视、冰箱等行业,以至后门起火,被人从空调老大的宝座上拉下来,风光不再,所进入的新行业也因种种原因没有做好。

 

奥克斯老总也曾经对我坦言犯了一个错误:不切实际地进入了小汽车行业,结果不久就下马,还白白赔了十多亿元。对消费者而言,专业化往往代表了专注,也代表了专业,是信心的保证。

 

当然,如果你原来的产品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已经不合时宜了,或不久将要被市场淘汰了,那就另当别论。你必须审时度势,迅速调整结构,另辟蹊径,或下决心研发新一代产品,或通过兼并,收购已成熟的产品与企业,进行转型、整合,寻求新的出路。比如柯达,如果早一点进行结构调整,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的尴尬地步。当时,数码相机已开始被消费者所接受,而且,数码相机比起传统相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柯达仍然死抱彩色胶卷的生产不放,其结果只能被明天的市场狂澜所淹没。最近有消息报道,柯达“痛定思痛”后,已改行进入了“快速复印”行业。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世界500强,十年后是否还是“一条好汉”,这就要看它的造化了。

 

但是,像柯达这样的情形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不是行业不行,而是企业不行;不是市场不行,而是技术不行;不是产品不行,而是质量不行。

 

我在格力任职的二十多年中,也曾有过不少的诱惑,但一直坚守自己的专业不为所动。曾经有人劝我搞汽车(当时汽车行业的确是风风火火),不干;还有人建议我搞太阳能,认为这是一个朝阳行业,不干;还有人建议我做笔记本电脑,是一个高科技行业,也不干。

 

我之所以一股劲扎在空调行业上,是因为我觉得至今还没有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来取代空调(以后有没有另当别论),要解决闷热难忍的问题非靠空调不可,只要我把空调做好,就一定能“出人头地”。

 

说实在的,当时的空调市场也并不好做,全国大小企业有数百家,加上几乎所有的外资空调也悉数抢滩,竞争异常激烈,不少企业感到难以为继,或关门,或转产,到后来只剩下一二十家。

 

我想,关门或转产的企业一定会把责任推给市场,最通常的一句话就是“市场难做”。而我则认为一定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你做不过别人,关市场何事?市场竞争激烈,这点倒是现实,但在中国,或在国际市场上,哪个行业竞争不激烈?除非是少数国有垄断企业。说“市场难做”,为什么同行有些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说到底还是你没有专心致志地把企业做好。

 

把产品做好,在各种诱惑面前,不够专一,想法太多,太“花心”,总认为别人的“饭”好吃,把筷子伸到别人的碗里,没有集中有限的力量,使自己的产品在技术上得以提高,质量上得以改进,花式品种得以增多,因而缺乏竞争力,最终就是大浪淘沙,退出舞台。

来自《朱江洪自卷》部分章节


底部媒体支持

友情链接: 国家认可认证机构查询 国家认可证书查询  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

© 2022 标普认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