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主要是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目前我国企业的效率普遍低下,人均销售额不及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有些企业还以有多少员工来炫耀规模和实力,一个人能干的事,非要两三个人去做。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规模,国外只需要一二百人,而国内少则要几百人多则上千人。科室、车间普遍存在着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相互扯皮,遇到问题不是先着手解决,而是先争论是谁的责任。
企业是如此,社会也是如此。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前几年,我到美国旅游,驾车跑了几个洲,我发现偌大的加油站,加上一个小商店总共才有一个服务人员,要加油,自己安上油管,按下按钮,加油完成后去交钱,所设的人员其实就只是一个收款员,而在中国,恐怕需要七八个人才够。
其实,效率转型,就是要减员增效,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不仅仅是企业需要,而且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绝大多的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有些还是人员密集型企业,生产线上一个挨一个,全是手工操作。不但效率低,质量一致性差,安全隐患也大,一出事就是大事。前几年报道说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一场大火就烧死121人,烧伤76人,如果在国外,这样规模的企业恐怕几十个人就够了,怎会发生如此重大的悲剧呢?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方式源于过去生产、技术落后,工资低廉,劳动力丰富,因而搞人海战术,用工单位很少考虑工资成本。当然,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曾为中国经济起过重要作用,吸引了一大批外国投资者,当初他们在中国设厂,并不是看中我国的基础设施,也不是看中员工的素质,而是看中低廉的工资成本。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工资福利、各种补贴、保险等逐年攀升,这是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提升,劳动力资源也相对紧张,更加促使劳动成本的上涨,其所占的成本比例也越来越大。
中国企业正受到双重的压力:一方面,如果把生产效率考虑在内,中国的劳工成本与欧美相比已缩小到10%左右;而另一方面,与东南亚各国相比却高出50%以上。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目前已有一批企业开始撤离中国大陆,迁至劳动成本更低的地区,只是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一旦得以改善,这种势头将继续加大。
其次,欧美近年来也积极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试图东山再起,把被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抢去的企业夺回来,并且已经有一批企业开始撤回本国生产。
基于以上的原因,企业效率转型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迫在眉睫,非做不可,是一项紧急的战略任务。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下大力气把它做好,否则很容易被世界潮流所抛弃。
那么,如何进行效率转型呢?有些人一提到减员增效,首先考虑的不是改造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就想加班加点,或增加劳动强度,以便做出更多的事情。格力也曾走过这一路子,生产紧张时,工人一天往往工作10个小时以上,这样做既不能持久,效率也上不去,由于疲劳战,还会给产品质量造成极大的隐患。我认为,减员增效最有效的办法是改进生产和工艺技术,推行机械化,自动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如今,机械人、机械手的蓬勃发展,为生产自动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它。我在国外参观时,就发现有不少是无人车间,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全是机械人、机械手在工作,它们不需要休息,不用管饭和住宿,干活专心致志,不开小差,没有情绪的变化,更不用做思想工作,完全听任主人的吩咐和安排,是最忠实的、最任劳任怨的企业“员工”。
我们不要理解为机器人就是有腿有手,有鼻子有眼,花大价格买回来的“人”。其实,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工艺特性、设备状况 , 花很少的钱购置一些简单的自动化元件,装配成一个简单的工具,就可以自动地完成某项工作,从而把宝贵的人力资源省下来。
对于一些专用的、工序复杂的、费工又费时的产品或零件生产,就必须用专用的设备来完成,而这些专用机械手或机械人一般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必须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根据自己产品的工艺和特点,自己动手解决。
比如,空调生产有一个工序叫“穿管”,耗时、耗力、耗人。大家知道,空调的重要部件蒸发器和冷凝器是由许多铝薄叠加而成,中间用很多铜管把它们串接起来的。串接时,先把铝片堆叠好,手拿铜管一根一根地从铝片的孔中穿过,如不小心,很容易把铝片弄坏。因此,这一工作又累又慢,进度往往赶不上生产的需求。有一回,由于穿管的滞后,影响了空调的装配进度,公司就号召党员干部下车间劳动支援。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我穿上工作服,样子像个老师傅,但干起活来手忙脚乱,连学徒也不如。干了一下午,累得腰酸腿软。心想,这种枯燥无味而又辛苦的工作,自己才干了半天,就觉得很累,而工人长年累月地干又怎么办?第二天,我找来机动部长和工程师商量,一定要想方设法实现穿管的自动化,并鼓励他们发动群众、解放思想,多到实践中感受体会,用大家的智慧设计出自己的自动穿管机,只要能成功,要什么给什么,钱更不是问题。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并没有什么头绪。我突然从机关枪的工作原理获得了灵感,于是给他们出了个“馊主意”:“你们想想,机关枪的子弹是怎样从枪膛射出去的,我们能否把两器的‘孔’比作枪膛,把铜管当做‘子弹’,用机构把铜管固定好,对准两器的孔往前推不就行了吗?而且一穿就是一排或几排,省时又省力。”他们似乎从我的灵感中得到感悟,有点茅塞顿开:“对,我们回去就试验”。2012年初,他们做出了样机,叫我去点评,管是穿过去了,省人省力,但效率不理想,体积也过于庞大,于是对样机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不久,我就退休了,据了解,在工程师和员工的不断改进和努力下,现在已制成第四代自动穿管机了。
有人认为,自动化要投入大量资金,增加了成本,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目光短浅的。自动化能提高生产效率是有目共睹的;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人为失误也是显著的;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不言而喻了。我们不妨也来算一算账,一台自动化设备不要说可省一批人,就算一两个也划算。如前所述,简单自动化装置,费用少则一千几百,多的一万两万,耗电百把瓦、千把瓦,每小时不到一度电,按每度电费0.7元计,一个班五至六元,而一个员工每天的工资,加补贴却超过100元,是自动化的十多倍,难道还不划算吗?
至于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首先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直接创造价值,从而被很多企业老总们所忽略,在这些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变成了“瓶颈环节”。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招工、辞退,再复杂一点就是“做点考评”,这种思想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视为一个体系运作,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权力机构,从而造成制度满天飞,却没有制度运作的依托,这就使企业中的“人治”成为必然,哪个官大哪个说话就算数。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企业在业务蒸蒸日上时,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就要下决心花力气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教育,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食草是不行的。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当然这是慢活,短期时间内看不到效益,但企业不能急功近利而丢了这项重要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当然也离不开推行绩效管理。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应把每月、每季、每年的工作指标具体量化,对业务量、完成时间、考核标准,以及激励措施等下达到基层部门,直至到个人。人的能力、积极性其实有很大伸缩性的,必须靠管理和监督,但也不能人盯人、人管人,要靠标准、靠指标、靠制度、靠激励措施、奖惩办法等。我们想想,马戏团的老虎能做出人也不容易完成的高难度的动作,靠的是什么?就是靠管理、靠激励机制,做好了奖励它一块肉。员工的积极性也要靠管理、靠激励。当然,我们奖给员工的不是一块普通的“肉”,是一块物质的“肉”,一块精神的“肉”,一块让员工有成就感的“肉”。
来自《朱江洪自卷》部分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