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员工总是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创新、找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才能奠定自己不败的职场地位。因此,积极创新的员工才会前程似锦。故步自封的员工,最终将被淘汰。
创新能力是你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它是赢家的第一能力。美国著名心智发展专家约翰·钱斐说道:“创新能力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能给你的生活注入活力,赋予你生活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普通人多,创新者少;没有成果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呢?原因就在于创新是一种潜力,要加以开发才能有效利用。为了帮助大家创新,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必须激发自己,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的主意往往出自那些渴望成功的人。一个人如果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把全部能量,包括动机、人格、意志、情感等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推动自己战胜各种困难。可以说创新意识对于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必须为自己创造一种紧迫感。每个人都有拖延的惰性心理,不妨给自己规定一个期限以提出新的想法。
再次,在情绪上要保持放松。富于创造力的人一般都会表现出一种善于使精神放松的气质:可以尝试散步、听音乐、看漫画等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
最后,要扩大自己的思考范围,同时用知识充实自己。
许多员工只是抱着坚守本职工作岗位的态度,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这是不行的,这种故步自封的思想只会让自己,也让企业裹足不前,无从发展。一个企业只有创新型人才够多,才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的创新正是由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
案例/ “苦咖啡”营销
很多人都知道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知名企业家牛根生。1983年,牛根生只是伊利集团的一名十分普通的洗奶瓶工人。谁也意想不到,这位洗奶瓶的工人因为具有非凡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后来成了伊利集团的副总裁,再后来创办了连续三年增长速度排中国第一的蒙牛集团。
在王达林《创造天下》一书中,介绍了牛根生如何以超强的创新能力使自己走向成功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牛根生是伊利的一名普通员工。那时,伊利推出了冰淇淋新品“苦咖啡”。有位地位显赫的女士来伊利参观,这位女士有糖尿病,按理说不能吃甜食,但尝了“苦咖啡”后,连声说好,又要了第二根。
当时,牛根生正在内蒙古工学院学计算机,周围都是些爱吃雪糕的女孩,但问起“苦咖啡”,谁都不知道。
在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牛根生不禁想:连糖尿病病人都抑制不住连吃两根“苦咖啡”,我们却把它“藏在深闺人不知”,这怎么行呢?按惯例,冬季是冰淇淋行业的淡季,但牛根生却把工人们召集到一起:咱们今年冬天做一次营销——让人们在大冬天里吃雪糕!这就是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的创新。
经商定,伊利首先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座城市作试点。当时的广告创意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手持“苦咖啡”,初咬一口,眉关紧锁——苦!越吃越香,露出灿烂的笑容——甜!话外音:“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一句广告语,赋予了“苦咖啡”无限的联想,后来还成为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一。
在当时,牛根生采取了国内从未有过的传播策略,只要有广告时段,就加入了“苦咖啡”的广告,已达到无孔不入,无人不知的程度。这种高密度全覆盖广告法,赢得了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1996年12月,在试销的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满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变成了旺季。紧接着“苦咖啡风暴”又跳出了区域市场,刮向全国。苦咖啡的制作广告费仅仅5000元,播出费200万元,最终赢得了3亿元的销售收入。
从一个洗奶瓶工人到公司的副总裁,这一经历是曲折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但是只有肯动脑筋,想着创新,想着走在最前面,那成功的机会才会是最大的。
企业的创新来自于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员工,才能成为一流的员工。员工通过创新让公司认识到他们对公司业务的价值和潜在的优秀品质,从而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快速成长。
来源:本文摘自企业管理出版社的新书——《员工岗位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