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们在制造业上以前所具有的三大优势,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基本上丧失了。不是我们不聪明,中国越来越有钱,中国人敢于消费,行业还能保持10%-20%的增长,为什么赚不到钱呢?
不是你变笨了,而是你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了。当今世界最可怕的是核心竞争能力突然间丧失了。我们说转型,就要获得新的能力、新的工具、新的商业模式。这个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就是互联网的冲击。大家很愤愤不平,天天上班,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工作十多个小时,我的净利润只有3%,5%,做外贸的话连3%都没有。然后有一些企业,每年的净利润有20%-30%,百度净利润35%,阿里36%,深圳的腾讯28%,互联网对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第三是供需错配。为什么大家到香港去买奶粉?为什么到日本去买眼药水和电饭煲、马桶盖。迪拜有一个山泉酒店,有将近五百间房间,去年的圣诞节,五百间房间里面490间是中国人。
第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普惠性工程,它是我们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两个特点,无所不在,非常便宜。如果你问BAT三个老板说什么叫互联网,他们会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互联网是连接一切。
我们现在跟互联网公司打交道,最头痛的事情是需要向他们买流量,百度竞价排名、去淘宝开店,都是流量。为什么能够通过流量来赚我们的钱呢?因为连接是他们完成的。
但今天的BAT全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是因为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在互联网上卖东西,如果你的生意仍然要借助于流量分发的话,你的成本会比较高。
今天为什么出现很多网红、直播模式、社群经济,都是对流量为王的反驳。互联网启蒙时代已经结束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基础设施。
未来最主要的能力,就是怎么样跑步跑得快一点,怎么样把水变成饮料、酒,变成一个我们可以用的工具。我们的根本是什么呢?我们的根本还是做好一双鞋子,做好我们的卫浴。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互联网的企业家而丧失信心,也不要把命运寄托在BAT身上,马云也好,马化腾和李彦宏也好,他们全部都是我们的工具提供者而已。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工具革命已经结束。在虚拟竞技上,未来五年内不再发生任何意义上的工具革命。
怎么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怎么能迭代产品,全球的制造业都在想这个问题。重振制造业这个话题为什么以前不谈,今天才开始谈。
在美国,奥巴马对制造业非常重视,提出美国制造业再造计划,日本叫日本工业复兴计划,德国叫工业4.0,中国叫中国制造2025,为什么德国、美国、日本、中国,重新把国家战略放到制造业上。是因为信息化革命已经结束,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普惠性工具。
我们在全球制造业上,1978年我们和美国人、日本人差30年的话,如果到1998年还差五米,今天我们会跟他们差半个身位。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和德国人的路径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夹在中间。美国人认为,我的战略计划是要很多硬件,比如说要搞航天飞机,要搞无人汽车,要搞VR系统,美国人会把它过去20年所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成果继续放大。美国汽车行业的复兴,现在的领头人叫马斯克。
德国人,隐性冠军。他们从来不会产生像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但在汉诺威,我们看到很多生产革命。德国一个生产线,全世界工业4.0的标准工程。民营企业家跑到汉诺威,去到那里以后回来有人问去汉诺威有什么体会?三个体会,盯住德国人,学他们的生产线革命和车间革命。学习美国人,买卖全世界。在未来的几年内,买全世界制造业中间产业的部分,可以极大地取胜。
我认为这个词是未来五年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制造业改革的一个核心战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央政府对制造业落后产能淘汰的决心已经下定了。
供给错配,错配会产生势能,这个势能叫适配势能,只要把它配起来,就有机会。供给侧改革,是因为现在不能满足中国新的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他们是中国的中产阶级。
中国企业家面对全球最大的本土市场创新不足,不是企业家不聪明,这些企业家是最精明的。为什么?
一是因为中国没有消费者愿意为你的创新买单。中国的消费者相信四个字“价廉物美”,能够很便宜的买到全世界最好的商品。
二是因为没有人能为你的基础研发买单,所以你根本不会投钱在基础研发上,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两个地方上,第一,降低成本,第二,扩大规模。
这是中国企业家的毛病吗?不是,全球企业家都是,美国也是这样。1920年代是美国中产阶级崛起的年代,美国变成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开始愿意为美国精神、美国文化、美国价值观、美国审美开始买单。后来就出了一大堆的具有美国文化标志的品牌。
日本从1970年开始关心要为日本消费者服务,因为1970年开始产生中产阶层。
今天的中国,出现了1920年代的美国,1970年代的日本,有1.5亿的中产消费。
为什么说制造业到了黄金五年的开始,过往成功的优势都丧失了,我们可以清零?
首先我们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普惠工具,我们不需要再对互联网恐惧;第二,在硬件革命上,中国跟全球制造业大国一样,我们处在新的工业4.0的基础上;第三,本国消费者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未来五年成功的人,就是建立在这三个起点上。
第一,失去成长对标。到2016年以后,对中国大公司来讲,竞争时代已经结束了,所有大公司已经失去对标。
当我领导全世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有没有创新一种全世界没有的管理模式和商品模式,不是没有可能,要变成必须。
未来5-10年内一定会出现中国式的管理思想。美的也好,海尔也好,开始到全球去买制造业,中国公司未来的全球化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管理开始模式变革。未来公司管理彻底扁平化,管理扁平化以后公司会出现无数的突击队,未来公司不再是金字塔,都是突击队模式,一个一个突击队,突击队去打一个行业,是什么样呢?是经典爆品,突击队模型+经典爆品模型,未来的企业是这样。
大规模的集团作战面对不确定性的市场创新,大公司的组织能力已经瓦解。在这个创新意义上,大规模的组织已经丧失了,首先组织结构上要分化,未来的组织创新非常重要。
第三,我们将参与全球的技术创新。在刚刚公布的2015年全世界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中,第一名是华为,第二名高通,第三名中兴。华为已经连续两年第一,去年华为申请专利2600多项,这些企业值得大家尊重和学习。
中国的中小企业也一样,积极地参与全球的技术创新。未来五年中国大型企业数量还会增加,但是它的成长方式将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不在是基础、成本、规模优势上,而是在管理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上。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革命性驱动力,对所有的企业是最关键的。第一,互联网革命。互联网革命现在带来什么?首先是观念,领导人的老化是观念老化+能力老化,然后是工具,你会用互联网的信息工具,大数据、云计算,重新再造企业的基因,最终变革出现三个东西。
娃哈哈最大的能力就是在全国建立庞大的营销体系,在杭州生产一瓶矿泉水一块钱,卖到兰州、拉萨还是一块钱,中间所有的渠道商、省代、零售商全部都不赚钱,但这些老板跟着赚了大钱。
未来,如果你利用大数据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真正极致的模型是车间和消费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渠道,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我们在中国寻找这样的企业,最终是工厂生产出来直接到达消费者,中间没有任何的渠道商,因为只有这样,我和消费者之间所有的信息才是互动的。
最终的革命就是所有的渠道都会不见,所有渠道都不见的话,制造业的利润会成倍增加,这是重新定义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