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放下不安,踏踏实实地选购绿色产品,这样的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绿色生活为期不远了。
之所以作出这般乐观的预判,是因为在我国绿色发展是“很大的政治”。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告诉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这段重要论述直指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无疑是绿色发展中的“政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并明确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在2016年底前完成整合方案的任务。目前,由国家认监委主导的“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实际上,这项制度的落地也让认证认可行业成为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最根本内因是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涉及多个行业和产品领域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和发展无疑会大力推进供给结构的改善,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向终端消费市场提供更优良的商品,让百姓过上更有品质的绿色生活。
与此同时,这一过程带来的一个积极变化是对绿色产品市场的有效治理,去掉无效产能、整合低效产能、发展高效产能,促进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创新。
对于这项制度建设更加利好的是,“十三五”时期,国内家用产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产品批量更新换代。由此会有更多的企业适应并引领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看准绿色发展趋势积极作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建设中来,成为绿色市场的主体力量。
回到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本身,从“互联网+”的角度看,也不妨把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视为一个平台,各个层面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对话和交流,成为绿色产品认证认可价值链上的一部分,无论做哪个环节,参与到价值链的哪一端,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经济。
201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并在所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中明确国家质检总局作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牵头部门。
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再一次提出完善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等体系,开展绿色产品评价,政府采购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支持绿色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
2016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制定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方案”列为2016年重点改革任务。国家认监委多次听取了行业管理部门、检测认证机构、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制度设计的基础信息储备。据国家认监委透露,在“统一实施的原则”和“继承并行的原则”下,“绿色产品认证、标识整合方案”的编制工作将在7月完成。
根据国内权威期刊文献检索结果,“绿色产品”是指“在不增加成本、不牺牲产品质量并满足设计方案约束的条件下,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产品”。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结合“绿色产品”标准化工作初步确定“绿色产品”是指“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和消费者需求,在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可回收再利用、质量品质高、无毒无害的产品”,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和消费升级需求;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极小;保护消费者人体健康,产品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
综合上述内容,“绿色产品”标识与认证(合格评定)应该是指按照在产品满足涉及“安全可靠、性能卓越、便捷易用”等让消费者有获得感的“消费友好”指标基础上,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内涉及“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及其对产品“绿色”影响程度的分析,结合风险评估,采用“第三方认证”与“供方符合性声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产品关键生命周期及关键指标的符合性评价。将产品满足“绿色”特征要求的评价结果及信息予以公开,便利政府引导与市场选择,提升基于“绿色”消费的社会共治与创新驱动。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