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Logo
客观、公正、独立、权威
顶部日期 
 
中心介绍
首页 > 新闻动态>>管理天地

《论语》的普世价值
分享到:
更多
发布时间:2021-10-08 02-11

孔子(551-479B.C.)生当东周春秋时代(722-481B.C.)末期,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争强、礼坏乐崩,传统的价值观趋于瓦解,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孔子广泛学习古代经典(诗、书、易、礼、乐),再温故知新、取精用宏,提出一套有系统的思想,希望从根本上化解人类社会的问题。

他是古代博学多闻的代表,也有实际从政的能力。他五十一岁任公职,曾在鲁国担任司寇,负责治安成效卓著,进而代理相事处理国政。他期许政治人物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要以德行与礼仪来治理百姓。鲁国国君未能配合他的理想,于是他在五十五岁辞职周游列国,宣传他的观点,希望得君行道,使天下安定而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担任老师,有教无类,并因材施教,培养许多平民弟子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材。儒家学派由此形成,表现出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之特色。孔子逝世后,不少弟子为其守丧三年,追忆他的言行并记录下来,由此构成《论语》一书的素材。《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可靠资料,其内容因弟子相互转述而得以保留,但皆十分简短有如格言轶事。二千多年以来,中国人颂习最多的即是《论语》,其中许多语句塑造了中国人的核心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两度强调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这个"一"即是"仁",而仁之涵义极为丰富。首先,对古人而言,要建构生命价值,亦即要活得有意义,必须经历"自我的觉醒",肯定自我为一主体,能为自己负责,使一切言行皆可"化被动为主动",并且遵循社会的共同规范(礼与法)。

其次,由此可知,仁与个人生命有全幅对应的关系。仁是"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就人之性而言,人若真诚即可感受由内而发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就人之道而言,人须知善并且择善而固执之,必要时可以牺牲生命,杀身成仁。就人之成而言,要追求止于至善,修德以成为君子,并以圣人为至高目标。然后,"仁"是成己成人的关键所在,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可脱离群体而实现,由此形成儒家修己安人的传统。

可惜的是,有关《论语》的注解,自汉代以来时有争论,到南宋朱熹为其作了集注,并在元代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本之后,逐渐形成共识。但此一共识仍有争议,只能代表宋代学者的特定见解。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专制王朝总是利用儒家来教育及约束百姓。今日学习儒家,必须拣择分辨有关《论语》的注解,并以自主心态向孔子请益。

 


底部媒体支持

友情链接: 国家认可认证机构查询 国家认可证书查询  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

© 2022 标普认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