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00年出版ISO 9001修订版时,外包(指将工作转移给外部供货商)做法尚未普及,当时ISO技术委员会TC 176/SC2也是在后期才将外包流程的概念编入ISO 9001:2000,并在其网页上提供指引文件以解释外包概念和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时至今日,外包做法已相当普遍。外包方的服务范围也由当初的清洁、运输和维修等办公室后勤或非关键性工作逐渐扩展到策略性工作,甚至构成个别机构价值链的一部分。虽然外包可让机构专注于发展核心业务,但引入外部第三方可能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如质量下降、沟通繁琐、工作时间延长、令员工及顾客不满等。
为适应社会上持续发展的外包趋势,ISO决定制订一套标准以供有意使用外包服务的机构及外包服务供货商采用,并于2014年10月出版ISO 37500:2014─外包指引。该标准为社会上不同机构提供有关外包的常用词汇与一般指引,其中包括一套管理外包生命周期的做法,以增加利益相关方对外包概念的理解。ISO 37500适用于已决定使用外包服务的机构,通过采取普遍及良好的做法以获得成功,并在推行标准时将管理放在首位。
综合外包的各个主要阶段、流程和管理环节,ISO 37500:2014能为各行业的机构提供一个稳健的外包基础,帮助机构成功开展外包项目,并在合约期内确保工作持续顺利。
ISO 37500适用于任何使用单一的或多个供货商的外包关系,并详细列明服务规格以及预期效果,不管机构是否是进行首次外包,其大前提是机构必须已制订采购策略,并确定外包工作是一个能够产生效益的方案。为了让机构与供货商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该标准列出了涉及外包的风险以及弹性处理外包安排的议题,以应对持续改变的业务需求。以ISO 37500为基础的外包安排,可以个性化地定制和扩展来满足特定行业的需求,以适应国际、国家及本地的法律法规要求(包括环境、劳工、健康和安全等)、不同的外包规模与行业类型。
为方便机构与服务供货商进行沟通,ISO 37500提供一套有关外包概念的详细定义以降低歧义和含混的风险。标准要求开展外包业务要交代外包原因和项目的目标,且须包含投资回报率(ROI)概要或成本/利益分析、表现特点、项目的主要风险和机会。另外,还须在较高层次上表达该项目所期望达到的商业目的,包括外包原因、预期商业利益、弃用或采用各选项的原因、项目预期成本、差异分析及预期风险。
ISO 37500阐明了外包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该标准对每个阶段都作出了详细描述,并列出各阶段须建立的流程或须完成的活动,以及在每项过程或活动中所需的输入、输出和主要成功因素。而在整个外包生命周期中,识别外包风险、保持弹性的外包安排等都是其中的重点。
外包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外包策略分析:
了解可能适合外包的业务流程;
审视外包对机构的影响;
定义外包策略;
制定外包作业书;
评估及决定;
建立外判项目
第二阶段——起步与挑选:
描述所需服务;
外包模式细节;
定义合同的要求和结构;
识别潜在供货商;
列出供货商;
制定合同概要;
商讨与订立合同。
第三阶段——过渡:
建立过渡项目团队;
建章立制;
微调服务框架及过渡计划;
微调知识获取的需要;
知识、人员、流程和技术的过渡;
部署品质、风险、审核和相关法律法规框架;
部署资产和知识管理框架;
部署服务框架;
测试提供服务的能力;
试行及交接。
第四阶段——价值实现:
提供服务;
持续监察及检查服务表现;
管理及解决问题;
实践及管理转变;
创新(额外选项) ;
业务转型(额外选项);
财务管理;
关系管理;
合同管理;
确认价值;
准备合同或终止合同。
除了上述数据,标准亦提供了其他补充信息,如管理架构、风险评估、建议书要求、创新管理及生命周期终结策略等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