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ssion on the 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
摘要:本文对组织环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过程中,建议采用环境管理体系中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方法来降低组织环境及其影响风险和增强顾客满意。
Abstrac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organization'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influenced by the context of the organisation and the changes.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Recommends to use the method of the environmental aspect identifica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EMS to control the risk and to enha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
关键词:管理体系;组织环境;经营环境;风险;相关方; 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顾客满意
Keywords: Management system; 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 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rested Parties; Environmental Impact; Environmental Aspect;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Aspect;Customer Satisfaction
ISO/TC 176/SC于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国际标准草案 ISO/DIS 9001:2014中 3.2.4定义:组织环境或者组织背景(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为商务/经营环境(business environment)。解释为可能导致组织(3.01)行为对其产品(3.47)、服务(3.48)和投资及相关方(3.02)的利益产生影响的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和条件的组合。(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conditions that can have an effect on an organization's (3.01) approach to its products (3.47), services (3.48) and investments and interested parties (3.02))。标准草案第四章节明确提出组织应搞清楚或者理解组织背景或者组织环境(4 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要求确定内部和外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和其战略方向有关、影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的能力的背景或者环境因素/问题,并应监视和评审这些外部和内部背景或者环境的信息(4.1);强调组织应当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2),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4.3)。可见理解和明确组织的背景在组织内部根据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增值(the adding value or the value added),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组织本身是社会体系中的一份子,就像一棵植物,选种,选环境,播种,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等,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土壤,雨露,阳光等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从投资,经营,存储,运输,交付,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组织当然不可能是单打独斗,也肯定面临各种风险!因此,标准草案强调组织的背景或者环境(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一方面说明组织环境/背景的重要性,亦即组织的时空背景不一样,其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影响因素不一样;另一方面说明标准的适用性,无论组织是公有的,私有的,盈利或非盈利, 制造业,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政府部门等都有不同的组织环境,均需要明确组织的背景或者环境,都必须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本文对组织环境进行探讨,旨在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提供参考!
一、组织环境类别
组织环境的类型:一般来说,以组织界线(The system boundary)来划分,可以把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或称为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根据环境体系的特性来划分,则可将环境划分为简单—静态环境、复杂—静态环境、简单—动态环境和复杂—动态环境四种类型。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微观上明确划分内部和外部环境边界非常困难,但是宏观上能够也必须理解组织及其环境(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context),应当明确或者确定(shall determine)组织在投资,经营,存储,运输,交付,服务等过程中考虑相应的相关环境问题。
-
组织的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的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组织的外部环境,实际上也是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层次。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相关方影响等。这些因素对组织及其微观环境的影响力较大,一般都是通过微观环境对组织间接产生影响的。微观环境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竞争环境、资源环境等,涉及行业性质、竞争者状况、消费者、供应商、中间商及其它社会利益集团相关方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及其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
政治环境:目前国内许多组织正在走向世界,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地缘政治,社会制度,历史纠葛等政治元素往往会不断地干扰制约组织的经营和发展,如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公司美方担心会在其产品中内置情报装置,从而让中方“扩大海外间谍活动的规模,窃取美方重要基础设施机密,以及进行经济间谍战”,尽管华为公司谴责美国政府的保护主义,称其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受到美方毫无证据的“指控+指控”行为而被阻止;再如在越南组织,务必考虑随时发生反华风暴所产生的后果;事实上,无论何处,政治环境客观存在!
经济环境:主要指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等。如有许多产业国家扶持,如环保,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及其开发利用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在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再如不同地区最低工资,消费水平差异等构成不同的外部环境,宏观和微观等方面对组织产生影响;
技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动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管理技术的更新提供了新的工具。因此,技术环境是对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任何组织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诸多变量中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变量。对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自然环境:组织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既会给组织带来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也会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产生影响。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破坏以及地质灾害所引发的灾难和破坏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利益相关方:包括顾客,供方,租赁方,承包方,工业区,政府机关,行政主管部门等,尤其是供应链管理,行业内竞争,替代品生产方及其替代品威胁等,
其他:如产品生命周期(Life cycle),行业生命周期,边际效益(competitive edge)或者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市场结构域竞争等
归纳起来,主要外部环境影响(PEST):政治和法律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技术环境(TECHNOLOGY)等
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
(1)波动性,即外部环境经常发生变化而且难以预测;尤其是国际政治风云动荡,战争硝烟四起,经济制裁作为制衡手段变化莫测,金融风暴等导致资源价格波动、汇率股市剧烈震荡等,对于跨国组织以及出口商品制造组织,政治环境跌宕起伏,组织必须未雨绸缪;
(2)不可控性,即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受单个组织的控制;自然灾害,大国博弈所惯用的经济制裁,社会动荡所产生的影响,不是单个组织就能够控制,可以左右的, 除非寡头巨鳄!组织必须识时务,顺势而为;
(3)差异性,即外部环境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影响各不相同。国际上,一般情况下大国博弈所惯用的经济制裁,除非达到甚至超过战争临界点,这种经济制裁一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全面开花,产品的多样性决定相关外部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组织务必权衡利弊,因势利导,清醒应对。
2、组织的内部环境
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管理的具体工作环境。影响管理活动的组织内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等,以及标准草案所强调的过程运行环境(7.1.4 Environ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processes)。它反映了组织所拥有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工作状况以及组织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体系运转的内部基础。直接影响到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物理环境要素包括工作地点的空气、光线和照明、声音(噪音和杂音)、色彩等等,它对于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来说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过程其输入、活动和输出的产品和服务所需求的物理环境推出相应的控制要求;
心理环境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这里所讲的“环境”是在我们内心实际感受到的环境,而不是我们理性上所认为的现实环境。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勒温就提出了“人的行为是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的著名论断。比如现实中某些组织工作轻松,待遇不错,竞争也并不激烈,但是这里员工的幸福感却并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离职率高。这就有可能是心理环境对这些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就像有些偏远农村贫困家的孩子,家庭条件极差,甚至没有受教育良好的学校,可这孩子不仅快乐,而且热爱他的父母。一方面组织应当尽可能地营造舒适的心态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当然有的时候,同一个现实环境在每个人内心中的感受其实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员工不同的心态去从事同样的工作,可能结果差异甚大,所谓心态决定成败!
组织是一个人造体系,在这个人造体系中,必然形成自身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一旦形成,便对对员工产生的影响,甚至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既可以发挥出超常主观能动性,也可能消磨殆尽员工的客观积极性。因此, 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过程中,如何形成组织内部的良好心理环境,进而创造出本组织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励志精神,是组织管理层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重要问题。
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一般包括组织宗旨、愿景、管理方针,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生活气氛、道德、心理习惯及其价值观与道德水准,甚至产品和管理体系的开拓创新等影响着组织体系的各种文化条件的总体称之为文化环境。
过程运行环境: 过程运行和实现产品和服务符合性所需环境, 可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环境和其他环境的因素(如温度、湿度、人体工效学和清洁度)及其综合体现。
3、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关系
相互依存转化:组织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组织内部环境。如组织所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不同地区,组织内部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甚至员工的衣食住行等都必须随之而适应;和谐的内部环境向组织以外延伸的结果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周边外部环境,尤其是供应链环境。而负面的组织内部环境事故往往会加重外部环境的干预以及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如某个组织接二连三地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当然反映出组织内部环境出现问题,很快引起相关方,社会,甚至国际人权组织的干预,顾客调查等外部环境负面反馈接踵而至!
二、组织环境分析
组织环境对组织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有着重大的影响。组织环境为相关行业的兴衰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例如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导致了现代通信工具制造业者迅猛发展和演变,从有线电话到移动手机,而从城市到农村消费群体的扩展为移动通信产业创造了巨大商机,亦即环境的变化为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机遇,也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相反,如果组织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随着组织环境变化,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过程中,新版标准要求对“变更”(见6.3 Planning of changes变更的策划)进行策划和实施,应当考虑变更的目的及其任何潜在的后果,应当适应组织环境多变的要求,应当保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等。
组织环境的性质:
客观性。无论如何,组织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随着组织中管理者及其员工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的存在客观地制约着组织的活动。作为组织环境基础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条件是物质实体或资源关系,它们是组织赖以存在的资源条件,对组织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系统性。组织环境是由与组织相关的各种外部事物和条件相互有机联系所组成的整体,它也是一个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要素,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相互关联,形成一定的结构,表现出组织环境的整体性。组织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任何子系统都要遵循它所处的更大体系的运动规律,并不断进行协调和运转。组织的管理活动就是在这种整体性的环境背景中进行的:顾客相关方要求确认与反馈,产品研发创新,供应链形成,产品和服务提供控制,在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过程输出的防护,产品和服务交付及其交付后的活动(Post-delivery activities)等,亦即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过程中,都受到组织环境的关联与制约。
动态性。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各种组织环境因素又在不断地重新组合,不断形成新的组织环境。组织管理体系中每个过程既要从组织环境中(上一过程输出)索取和输入(inputs)资源,转化(do-carry out the process),也要向组织环境中输出(outputs)各种产品和服务,这种输入、运营和输出的结果必然要使组织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使得组织环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环境自身的运动就是组织环境的动态性。组织环境处于经常的发展变化之中,使组织环境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平衡经常被打破,往往形成了组织结构的变化。因此,组织必须及时对“变更”(见6.3 Planning of changes变更的策划)进行策划和实施,应当考虑变更的目的及其任何潜在的后果,应当适应组织环境多变的要求,应当保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调整组织体系输入运营输出的结果,来促使组织环境更加有序化朝着有利于组织体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复杂性。组织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相关方影响以及市场需求、竞争环境、资源环境、行业性质、竞争者状况、消费者、供应商、中间商及其它社会利益集团相关方等环境及其相互盘根错节不断变化的环境决定了组织环境的复杂性。
组织环境的客观性、体系性、动态性等特征说明了组织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的运动着的系统。正确分析组织所面临的环境中的各种组成环境因素及其状况,这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者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进行成功的管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过程中,对组织环境应当具有积极的作为:主动地了解组织环境状况,获得及时、准确的跟踪更新适应环境信息;持续改进组织自己发展的道路,适应自己活动和发展;
三、组织环境的评价方法
十分明显,全面识别,正确评价,跟踪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是一项繁复系统工程。如何定性定量评价组织环境及其影响是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的难题。
这里所谓组织环境,虽然和ISO14015:2001 idt GB/T24015-2003《环境管理现场和组织的环境评价》中的“环境”宏观上是两个不同概念,但是微观层面上,很难也不可能将二者严格区隔!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ISO14015:2001环境评价方法,亦可以将组织环境中这些可能导致组织行为对其产品、服务和投资及相关方的利益产生影响,或者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的内在和外在各种因素也称作为环境因素(EA: Environmental Aspect)以及需要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Aspect),一方面利用这些已经成熟的识别和评价方法,另一方面,便于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的整合。
常见的对组织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方法包括:
1、专家判定法:即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识别和评价或者分析判断(此项应对各类专家的资格予以确认,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专家进行识别和评价);
2、是非判断法:即对可用是非做直接判断的问题,如有违或者潜在违反适用法规要求的即可直接列为环境因素,以及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3、跟踪组织环境影响方法:即对发现的组织环境影响因素及发展态势或趋势跟踪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4、对比法:对不同区域的投资,经营,存储,运输,交付,服务过程中组织环境及其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对比;
5、等效环境影响负荷法:适用于对同一类环境因素不同因子对组织环境影响之间的比较。)
7、打分计算法:即把各项(类)环境影响分类判定量化标准,把各个环境因素的环境影响按照此标准要求打分,最后进行综合加权计算,按计算的结果将得分较高的评为重要环境因素等。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的过程中,当然应当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关键是充分性,适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组织环境的实施
毫无疑问,组织环境在投资,经营,存储,运输,交付,服务过程中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亦即关乎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组织可以实施:
1、确认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及组织环境边界;
2、明确/识别/更新组织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3、评价/跟踪组织环境的影响程度
4、针对高风险的组织环境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对员工进行相应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相关意识和因应能力
6、实施及其效果检查以及跟踪不断变化的环境
7、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及持续改进。
(商榷联系:陈厚墉13602578776 邮箱sziso9000@126.com QQ:1259533307)
参考文献:
|